海峡金融网

分享到:

福建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2018年3月8日 下午12:0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省银行业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提升服务能力,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省委决策部署,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持续完善契合新时期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并在兼顾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增加乡村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提升乡村金融服务能力水平,有力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力争至2020年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四个维度的明显提升,形成支持乡村振兴的服务框架和工作体系。

服务渠道上台阶。“线下”农村服务网点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每年增长10%以上。“线上”服务网络加快布局,至2020年电子交易占比达到75%以上,服务体验不断提升,“普惠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服务创新上层次。创新服务农村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的金融产品达到100个以上,通过“双基联动”共建的示范村实现乡镇全覆盖,服务“新三农”的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增强。

服务质量上水平。服务乡村振兴的收费3年减免100项以上,让利20亿元以上,服务成本降低。审批流程、手续进一步优化、简化,小微无还本续贷规模持续扩大,实现占比25%以下的机构每年提升5%以上,服务效率提升。

服务总量上规模。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人民币信贷规模每年新增1000亿元以上,服务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三、重点领域

(一)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创新契合农产品全周期的信贷产品,推广农业设施抵押、大型农机设备租赁、订单质押等产品,加强支持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七大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贷、农业科技贷等业务,支持七大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支持品牌农业建设。发展绿色金融,主动对接“清新福建·绿色农业”品牌创建活动,加强支持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第二轮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400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3000个以上农业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发展,助力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平和蜜柚、福建百香果、建宁莲子等特色产品扩大影响力。提供出口结算、单证项下融资等服务,支持龙头农业企业走出去,扩大经营规模、销售渠道,提升竞争力。

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发展蓝色金融,稳妥推动在建船舶、远洋船舶抵押贷款,推广渔船抵押贷款,发展船台、船坞等涉海抵质押贷款,加大对规模化、标准化深海养殖和远洋渔业企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渔港建设、渔船建造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海洋渔业深化发展。

支持闽台农业合作。深化创业园金融服务,依法合规拓展外保内贷业务和台企、台农租赁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强支持辖区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用好园区内台资企业贷款贴息政策,支持台湾青年在园区就业创业。加强支持引进、推广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支持粮食高效高产。通过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支持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支持发展高标准农田,支持地力提升“1112”工程,对低产低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综合实力较强的农垦集团、国有农场和涉粮骨干企业发展,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经营。通过发放粮油储备贷款、粮食建仓贷款等,支持粮食储备、轮换,改善地方储备粮储存条件。

支持三产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在优先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加工制造、流通领域种养等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的支持力度,形成多个优势农产品产业批量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二)支持基础环境建设

支持改善基础设施环境。综合运用PPP、中长期贷款等方式,加强支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升村容村貌、开展厕所粪污治理、供水、供电、通信、农村水利改造、水土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支持路网“126”计划、运输场站“323”计划,推进形成互联互通的运输网络。

支持提升乡村旅游环境。积极对接乡村旅游“百镇千村”提质升级行动,推广旅游开发建设贷、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和农家乐经营贷等业务,支持建设“一镇一品、一村一景”工程,推进创建一批美丽乡村,打造403星级以上休闲集镇、150个特色村、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助推形成革命圣地红色旅游、丹霞地貌橙色旅游、海边休闲蓝色旅游、美丽乡村绿色旅游等四大品牌。

支持优化公众服务环境。支持医疗养老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基金、投贷联动、社保卡等方式支持“药+诊”的特色医疗基地的建设,“医+保健+养”的养生、养老福地的打造。开办“智慧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等金融产品,支持乡村中小学改造升级、困难家庭学生入学,提高农村受教育水平。

(三)支持重点群体发展

支持贫困户脱贫。规范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持续创新适合不同贫困人群的扶贫小额信贷产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对扶贫小额信贷实行无还本续贷。建立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脱贫的挂钩机制,加大对产业扶贫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要统筹兼顾已退出贫困村、已脱贫对象,支持加快发展,避免返贫。

支持小农户致富。立足“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模式,创新完善快农贷、福e贷等产品,推动小农户从分散生产转向有组织有规模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服务小农户的各类专业化市场化组织建设,推动形成生产组织、设施配套、产品营销三个体系。

支持农村就业创业。发展农民创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支持返乡农民创业、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创新,生产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并通过银行电商+的模式,开展覆盖福建本土名优特色农产品的农村电商业务,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提供快捷、优质服务。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建立“白名单”制度,明确支持重点,加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季节性农产品加工、收购企业采取灵活的授信安排。鼓励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四)支持文明乡风建设

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设立金融夜校、金融书屋等平台,通过赠送、借阅书籍等方式向乡村输送知识文化,培养阅读氛围。支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乡村设立分馆,乡村学校设立少年宫,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农村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推进农村文化繁荣。

支持健康生活方式。鼓励通过冠名赞助等方式与赛事举办机构合作,丰富乡村体育活动,并培养乡村忠诚客户。提供更多契合乡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特点的消费金融、支付类产品和服务,推进形成追求健康、热爱生活的氛围。

支持社会诚信建设。依靠村两委、驻村干部、村级联络员等力量和133福建农业云信息服务平台,为600万以上乡村客户建立金融档案,并协同全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展信用村镇评定工作,实现全省信用镇覆盖面在20%以上,信用村覆盖面在30%以上,推进提升信用意识。通过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及各级政府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政务信息与金融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改善乡村信用环境建设。

四、服务措施

(一)优化服务体系

实行差异化的服务定位。结合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战略、服务能力进行差异化的定位,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行要明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职责,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发挥地缘、人缘和网点优势,主动融入,积极作为,更好服务乡村发展。

打造智能化的服务网点。力争实现县域“双法人”、乡镇网点全覆盖,支持向乡村下沉服务网点,村镇银行要加快向重点乡镇延伸网点,增强服务覆盖。加强乡村网点“智能化”改造,加快营销协作机、多媒体终端等智能设备布设,实现客户自主办理个人业务、互联网预填单、近场支付等功能。

构建线上化的服务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乡村金融服务生态圈。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提升电子交易占比,优化形成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立体交易网络,实现随时随地办理业务。

(二)创新产品服务

创新金融产品。依托福建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创新服务“新三农”的金融服务产品,加强推广“福林贷”“惠林卡”等成熟金融产品,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乡村各产业生产周期、资金周转频次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综合运用绿色债券、集合票据、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工具,支持乡村发展。

创新担保方式。主动对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制等政策,在试点范围内及时制定出台符合实际、流程清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林权、海域使用权、收益权、小型水利设施等担保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促进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流转。

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与公司、种养基地、农户、专业组织、农业保险、财政撬动等有机结合的多种信贷支持模式,有效缓解“三农”信贷业务信息不对称问题,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完善服务配套

推动完善确权登记。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出台农村承包土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水利资产产权等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确权登记办法,加快推进确权颁证工作。

推动完善资产评估。配合政府部门完善农村资产评估体系,发展农村各类资源要素评估机构,满足农村资产、权益评估需求。对渔民、林农小额农户贷款探索实行自评估或免评估,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推动完善交易流转。配合政府部门设立和完善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服务中心,开展政策咨询、合同备案和抵(质)押登记等管理服务,为贷款抵(质)押权利的实现提供平台。

(四)提升服务质效

培育信贷文化。开展信贷文化建设工作,大力弘扬“服务乡村、审慎合规、务实创新、良好操守”的信贷文化,形成良好服务理念。

提升服务效率。合理扩大服务乡村振兴的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贷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对农户小额贷款,推行新的信贷模式;对乡村小微企业,推行无还本续贷模式,提升服务满意度。

降低服务成本。完善乡村金融服务定价机制,科学合理设定贷款利率。规范乡村金融服务收费,提高服务收费信息透明度,并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强服务收费项目减免,减轻乡村发展负担。

加强权益保护。依法保护乡村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努力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畅通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金融消费争议解决渠道,健全金融消费投诉处理机制。

五、支撑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把握好方向和路径,确保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此外,要突出开展“双基联动”,推行“一个支部、一个服务小组、一个共建村、一面旗帜”的银村共建示范模式,实现示范点乡镇全覆盖。

加强金融宣传。利用普惠金融服务站、普惠金融学校、乡村夜校、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持续开展“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宣传活动。打造1000家以上集金融角、物流角、电商角、宣传角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小栈”,提升农户金融知识水平,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加强调查研究。要深化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组织成立专业研究团队,结合市场定位,深入调查。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要推动加强福建普惠金融研究院的规划建设,发挥智库作用,积极为福建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加强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服务“成长计划”,加大业务人员培训力度,经常组织员工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学习领会支农、惠农政策;要组织参加农业培训,切实掌握农业新科技、新技能。要建立专家库,努力培养千名以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

加强多方联动。加强银团合作,力争在每个县(市)政府派驻一个金融助理,负责传导政策,介绍产品,需求对接。加强银校合作,力争高校、福建普惠金融研究院等智库帮助政策解读,指导理论创新,安排学生暑期实践。

加强考核评估。制定《福建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的分级指标和机制安排,并借助第三方力量开展评估。监管部门根据考核评估结果及时采取监管激励约束措施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参照考核评估结果,调整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绩效引导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网友留言已有0条评论

你可以成为第一个留言的

留言